上一個写生 下一個对谈:局部与宏观
 
【輞川圖錯綜】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居振容
 
前言
 
       第一次王公懿拿起木刻刀完成了《秋瑾》1979-80這組版畫獲得當年全國美術大獎。那是年輕人充滿情感的作品憤怒與悲痛和著淚水一刀一刀密密地鑿進木版裡。那個時代需要秋瑾的正氣凜然需要集體的情緒宣洩需要魯迅的〈藥〉。時過境遷。三十三年後她再一次拿起木刻刀完成了《輞川圖錯綜》2012-13。生命仍然充沛情感依舊飽滿但這次是全新的語言說著全新的故事沒有特定的歷史時空沒有入木三分的情緒沒有知識的介入干擾。簡單的點線黑白隨性錯落刀法果決暢快一派清淨純粹。回過頭來看那即將封存的時代裡面裝載著無語的陣痛轉過身來外面正意亂情迷地歌頌消費時代的榮耀。世界變化得太快不自覺往往就亂了腳步。這個時代需要另一個魯迅來寫另一篇〈藥〉需要一塊清淨的土地來札根需要一點純真。
 
      《輞川圖錯綜》這組作品是出自中國文化哲學的底基俗話說這是「有來歷」的作品就像龍井茶一般散發著毫無疑問的「中國味」具有獨特的藝術思維和審美。這組版畫是公懿創作上又一次的跳躍。藝術是人生命的展現從公懿這幾十年的創作可以看 得很清楚從《秋瑾》的激情《海螺日記》的真實水墨實驗的恣意山水的隨性到《輞川圖錯綜》的空靈請原諒我文字的匱乏。繪畫是她生活的內容理解事物的途徑生命提煉的展現。學藝術即是學作人作品的完成也是人格的完成這是一生的努力。在公懿身上我看見三十而立四十而「大」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之後而縱心。
 
標目
 
      2008年公懿在杭州看見了友人收藏的《輞川圖》拓片那精緻的圖案化構圖令她驚讚不已。隔年她將全圖拍攝存入電腦預計用一年的時間圍繞著它工作。當然這個計劃沒有實現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模仿是絕對失敗的「臨古」不是複製而是「知人」。2012年她從深圳觀瀾版畫基地回美我一走進她的畫室迎面而來的是三張簡潔靈動的大幅版畫有詩句般精鍊的質地凝聚著一種無法忽視的寧靜。我想著昨日不經意翻出的王維《輞川集》信手讀了一遍。在我眼前的版畫竟然與詩中意境如此相近我脫口而出這不就是你的《輞川圖》一驚。整個晚上好似溯源一般她興奮地談著她的創作過程而我以詩解畫驚訝兩者的素質、手法、意境、審美旨趣竟能穿梭自如彼此呼應。相談之後每一幅作品以《輞川集》的詩名亦是輞水上下各遊址為這組山水版畫的題目。
 
錯綜
 
      至於「錯綜」二字其語源來自《易經》是指卦變。錯卦即是陰陽交錯。乾卦的錯卦即為坤卦又如天風姤卦在陰陽交錯後變成了地雷復卦。所以刻圖章有所謂的陰刻陽刻。綜卦是指相對的意思換一個方向操作。姤卦的綜掛就成了澤天夬卦如果左右相對放置就更清楚。木刻版畫的製作方式即是錯綜的實踐。
 
      由於有不同的觀點角度所以會有不同的觀感和理解有人贊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往往是錯綜複雜通達的人必定是觀照四維上下所以才能八面玲瓏。在藝術上來說「美」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真」的背後藏著一百個假。藝術家的工作就是馭繁於簡組織內在的世界解開錯綜複雜的人生讓世界變得可以察覺或理解藝術讓人生可以玩味咀嚼消化。
 
       錯綜二字還可以說明這組作品的表現方式。先談「錯」。版畫製作以機械重複印製以達量產在過程中盡量減少誤差以求精確成功的複製品。假想你手中有一疊印壞的百元大鈔的荒謬情景。公懿一反版畫最基本的重複性以錯誤為創作手段打開了木刻版畫創作的框架展現新的可能性讓作品更加豐富活潑。在一般的版畫製作上藝術家並不參與印製過程而是讓印版師傅接掌。《輞川圖錯綜》是全新的實驗她全程在場。印刷機兩公尺的平台宛若醫生的手術檯雖然是操刀刻版在前每一次印刷的同時她仍然在創作修改或局部深淺的處理或油墨的調整甚至錯開紙張位子運用版畫技法上的錯誤大量以「錯版」的方式造成重疊衍生深淺交錯的流動性和韻律感同時也添加了即興的色彩。
 
       我們對木刻版畫的印象往往是非黑即白配以刀鏟的線條產生一種樸拙與穩重之感但木刻的模式有時也顯單調刻版呆板死板樣版這些詞彙其來有自。以錯誤造成的趣味在藝術創作上比比皆是。莎士比亞的喜劇一定是陰陽錯亂錯中再錯才足以捧腹噴飯顛倒眾生而錯誤用在悲劇上的極致就是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王》。西方油畫一層又一層的塗抹可以說是畫家與錯誤的交戰王羲之《蘭亭序》上的塗改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刺眼汝窯青瓷的裂紋開片正是裂而整碎而全超人氣味的極美。
 
       公懿的這組作品與其說是大膽妄為她樂在其中不如說是大膽悍衛錯誤可能產生的契機。由於不同的創作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打破了版畫的重複性慣用的作品數量及標號方式如1/30無法使用所以有〈斤竹嶺印一〉的標題。1936年班雅明在〈藝術品在機械時代的複製〉一文中提出藝術品特有的「氣息」「氛圍」是大量複製的照片或影片所無法取代的。現在2014年將至我們生活充斥著無遠弗屆的數位高清畫面酷斃的精準是制式的要求因此藝術品獨有的「人氣味」顯得更加珍貴難怪藝術品在拍賣市場的成交價年年高漲。大巧若拙大全若缺。在創作上藝術家面對錯誤的態度是一種優雅運用錯誤產生的契機是一種智慧我們能夠欣賞錯誤的豐富性因為那更接近人性。
 
       再談「綜」。《輞川圖錯綜》的首展是2013年4月在杭州安縵法雲飯店各廳館展出。除了將木刻印在版畫專用的康頌紙上她亦用絹來印效果出奇雅緻古意盎然。由於絹輕盈透光在展出時採懸掛方式。〈木蘭柴〉當門而立門內門外兩樣風光。另有一組三幅絹印交錯懸掛彼此相交相容互為映襯錯落有緻。在此「錯」又可延伸不是錯誤的意思而是「不對」沒有對上。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造字之妙。這次在浙江美術館的展出亦採懸吊方式縱行陳列如一扇扇透光的屏幕序序展開或交織或重疊或追逐。依觀者在展廳的位置而有不同的視角依每人觀賞的動線產生不同的經驗。或主或輔孰前孰後其意象全憑觀者自由衍生。這正是「綜」相對性的展現。
 
詩畫
 
      蘇軾曾以陶淵明的詩來比智永沉穩而疏淡的書法在評論王維的詩畫則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以詩畫互相參照已有前例可循。其實評論文字大抵只能做到「隨類賦彩」演繹引伸所謂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可以用語言說清楚的作品肯定平庸無奇。再者《輞川圖錯綜》幾乎無法以繪畫的語彙入手因為它們與色相的喧嘩無涉。這組版畫如同王維的詩景物純然傾出雖幽淡已極卻饒富遠韻。先以《輞川集》當中的〈鹿柴〉來做導引。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老叟小童皆能背誦的唐詩王維以淳古淡泊之音寫山林閒適之趣我們從小到大看見了這詩的畫境甚至體會了詩句營造的天地---入空山出空山反影復照靜喧素彩。當然我們看見的詩中之畫不同於「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之類的具體圖像。我們怎麼「看」王維的詩呢我們又怎麼「讀」王公懿的畫呢它們都沒有寫景既不抒情也不議論。簡單的說那是心靈山水是擺脫了是非功利之心的審美境界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在這個層面上人回到本真沒有認知上的高低情感上的濃淡或是美感經驗的多寡你我沒有差別我的山沒有比你的山空。
 
     〈鹿柴〉一詩所營造的意象竟也巧妙地轉喻成藝術創作的過程。「空山」可以解釋為尚未起心動念的淨空狀態「不見人」正是藝術家面對一張白紙、一幅畫布時必要的「清場」動作。慢慢地一個思緒萌發一個決定完成一個實體進入一畫混沌開一字鬼神泣無中開始生有表達開始進行「但聞人語響」。當然創作者必須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探索挖掘「反影入深林」是很貼切的形象。「深林」可以說是的潛意識、靈魂、心靈一個沒有底沒有路徑的深層生命質地。最後從黑暗的深林中出來。「復照青苔上」展現你的作品一幅畫、一本小說、一首音樂、一部電影。「反影復照」對創作者來說不是陌生的過程。柔軟脆弱的青苔不就是生存的狀貌而文化只是在陽光下若隱若現的苔點。
 
      很巧妙地「反影」「復照」正是版畫創作的方式。素雅的版畫背後似乎瞥見了堅硬的木版和一雙勞動的手。直接力道的表述是在木版裡印在紙上的是間接顯現的反影。王維的詩中經常出現「映」字如「檀欒映空曲」、「雜樹映未欄」更喜愛反影、倒影把我們的目光由實引入虛如〈斤竹嶺〉詩中的「倒影入清漪青翠瀁漣漪」。相同地按照公懿的說明同名的版畫最「寫實」的一張的黑色區塊為山的影子如此錯版效果正有著「瀁漣漪」之趣。映襯虛實帶出了木版與紙張之間的詩意畫即如水中之影。藝術「反應」人生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說藝術是舉起一面鏡子照向自然/人性中國古人說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一尺之鏡見千里影。
 
      王維诗中大量使用對比今昔远近明滅有無虛實前後等等相對的方式「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以聲音帶出空寂沒有絕對的主體或不變的狀態又如「輕舟南坨去北坨淼難即」非此亦非彼在時間或空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點一切都在對比映襯之下更鮮活流動。相同的公懿的《輞川圖錯綜》裡大片的白可以是虛體留白也可以是實體一座大山大面的石壁一片白茫茫的雪地燦白的陽光似霜的月光……。錯落的点交代一種空間上的想象沒有一定的座標一個形可能是個石頭山的影子一條水流的線或許它是一棵樹又可能是一個人一隻鳥。這是隨意流動的想像空間沒有固定的樣態特定的觀點全部在關係之間。
 
主題
 
       手的動作和刀的痕跡是這組版畫的主題。簡言之切、鏟、銼、挖、鑿種種動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刀在木板上的走勢或流暢或澀礙觀者一覽無遺甚至手的動作也可以捕捉一二有些地方可見輕鬆暢快的韻律有些則展露出沉著的細密。刀與刀之間相錯的細微變化是畫面最精緻的地方。〈北坨〉幾道相即相離的線條如流水瀑布展現了不同的質地和速度感輕重緩急疏落緊密變化豐富。整體的架構即在這些線條相續呼應對比牽引轉折所造成的空間。這種美感經驗更接近音樂節奏或舞蹈動作純粹的特質。看著這幅畫隨著線條的滑澀點的跳躍我打著抑揚頓挫的節拍甚至可以編成一系列的舞蹈動作每每大呼過癮。若以形象觀之王維的「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是頗能相契的意象。全圖最神祕迷人的地方是中間那一小段筆直的斜線看似突兀卻是神來之筆它是一個休止符動作乍停聲音嘎然而止竟是山窮水盡色相俱泯。王維用了「明滅」來寫入光影造成物態流轉變化的虛實而公懿這刀正是淨空而萬有一瞬即永恆令人震驚。相同的畫面若是直接用水墨油彩只會落得矯情做作之譏間接如寓言般的版畫巧妙地「捕捉」了空無。
 
       〈木蘭柴〉與〈北坨〉在形象和趣味上有相同之處。初見這件作品線條過於零落被刀斬得太細碎有清寡之感。〈北坨〉的線條仍有明流白練之形〈木蘭柴〉畫中斷裂跳接的線條似乎已無山水的指涉游絲般的細線稜角已被抹去線段變得又澀又慢幾個黑塊拒絕形成座標上方的粗黑橫線斷成兩截懶得支撐下面溜瀉的細線。在這裡王維的詩是「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有無更迭戲劇性的剎那。「斂」是這首詩亦是這幅畫的動詞。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彷彿含著最後一絲絲的光影下一刻即將暗滅。斷落的線條是流光年華最後的回首或是歷史洪流中一截截的浮木
 
基調
 
    「之」字型的線條是【輞川圖錯綜】的基調每一張畫裡都有。她不經意在一本敦煌佛像的書裡看到類似屋簷的曲線是佛像旁邊一點也不重要的一條裝飾性的圖案。我請她解釋原因她說不出來她說一做就知道對了。其實很多事情很簡單沒有什麼學問或道理太多的「因為」、「所以」使得我們失去了純真。「之」字不就是木刻時手的動作一刻一提用在木刻版畫上當然是自然而然。她用版畫的語言開始說故事一個一個表情出現了一個一個動作發生了沒有事先的構思沒有目的性的經營。若按照戲劇的說法這就是演員的身體動作。導演可由演員外在的實際動作為排戲基礎藉由動作的反射作用帶動心理的反應每段戲分解成一連串的動作執行最後貫串成一條行為的邏輯線。直接由動作出發捨棄角色分析心理動機之類的陳腔濫調才可能爆發出迥異的新諦。在藝術創作上不論繪畫或戲劇道理是相通的。由內到外由外到內其實都可行。相對於理念感受想像為基礎的作品由動作出發更生動活潑。用腦子裡想出來的已是咀嚼過的二手貨作品還在「道理」中只剩次要的價值了。
 
     這個曲折的基調似乎也是公懿生命的基調。這組版畫代表了她又走過一次生命的轉折所以也成為她創作上的一次跳躍。再借用熟悉的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個人在進入一个新的領域時是尖硬的鑿開路來進去以後就鬆開了海闊天空。在一次的談話中公懿說《紅樓夢》裡寶玉夢中的意象「落的片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是她在創作時的心靈狀態。這個「境」很具體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尤其在生命轉折的時候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像是生命再次歸零。這是她一個夢一間大廳堂外面擠滿了人她獨自從人群中轉身而出推開一扇木門走向白色的雪地裡。〈文杏舘〉傳達了那樣的寧靜空靈自足活潑萬有。沒有廳堂之華美莊嚴樸拙的線叢叢散落的黑點嗅到了雪地梅花的清香。「文杏裁為樑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做人間雨」人從自然進入文化又再回到自然最後棟裡雲、人間雨何有差異。
 
       見山是山。如同許多同時代的人一樣她走的是斜線只能迂迴前進。有些人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她說她多是困而知之。若按照物理現象因為曲折迂迴激發的能量更加充沛。因為這樣的生命基調她的作品才可能流露出時間的厚度與生命的縱深讓我們看見精鍊冷靜如詩般的聲音。
 
結語
 
      多年來公懿走進自然上山下海全身心的感受自然的力量體驗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方法一直是中國古人學習的途徑師古人師造化。居住在美國期間她最出色的即是一系列的山水擬黃賓虹的現代山水2006反傳統狂絹不羈的粗暴山水2009中西技巧交織的金光山水2010寫意的大幅水墨實驗Multnomah Falls2009又有極簡山水2010-2013。這些精彩的山水作品或多或少是知性的探索《秋瑾》則是主觀情感的流露。兩者的出發點是「以我觀物」而《輞川圖錯綜》則是「以物觀物」達到「無我」、「無心」的質性。公懿這幾年多是「減法」的動作作品越來越純粹她用解構的方式尋找新的可能性例如《溫莎藍》只用單色《弘一書簡》看似書法其實是水的遊戲《極簡山水》用形式來尋找山水畫的「古意」。這次的減法則是「內爆」「反洗腦」藝術家自己面對自己。整個过程是去掉「習慣」「俗套」的東西抹掉腦子裡原來記憶中的表現手段和技巧。這個難度很高。反影入深林原來是空山。
 
      幾星期前我到公懿的畫室牆上掛著一幅傳統的水墨山水〈太和〉山壁雄渾有力細看之下這次版畫刻出的梅點圖案燦然醒目果真「山中發紅蕚」她的水墨用了木刻的養份左下方有一排整齊的橫線是十幾年前在法國創作時期的「指紋」。減法之後轉個身又是加法。
 
2013/10/29 Lake Oswego, Oregon
《新辋川图》
——王公懿
评论地点:西湖杭州

联系方式:Wanggongyi@163.com 161905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