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对谈 一:从 秋山问道图 觅径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七日

 
二零零三年我将北宋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临品带回美国,掛在工作室,每次看,我总有新的感受。一些美国朋友,虽然对中国文化无甚了解,也都会注意到这幅画!我自己的任何一幅画,掛在它旁边就“消失”了,不好看了。这么朴素的一幅画,为什么有这么持久的魅力?
二零零六年春,我记了一段笔记:“他(巨然)将繁杂的自然景色程序化图案化。这程序化的山水远胜过真山真水。其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苔点都由他内心生出来,但是有思维,有加工,有分别。它不世俗又不玄怪;山那么高,但令人可以亲近;草,树,那么图案化,但是那么富有生命力;它不写实又不抽象.......不可思议的“恰到好处”。我想它一定来自古人与天地宇宙的融合。我们过於物质化机械化的生活,使我们离那很远。”
二零零六年冬在深圳画院做了三个月访问艺术家。严善錞院长对文人画和书法均有长时间的研究。与他多次交谈,他推荐我看黄宾虹的《写生山水册》。我买了带回美国,一直翻看,十分喜欢。黄的山水写生就像书法中的尺牍和信札,都是人在“无心 ”时的作品。七十岁前,他都在临摹古画,将传统学得很透。直到他得了白内障,因为看不见,被动地造成他“放松”、“乱来”,但又不失规矩。他学过西方美术史,知道印象派,便掌握了山水的“意”。他在写生时,只是在“记录“,丢却了画“大作品”时的刻意经营,“无心”中,达到了更自由的境界。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借助黄宾虹的写生,我捕捉到一些感觉。在我六十岁生日那天,我动手连续画了四幅“山水”。二零零八年我再次将黄先生的写生拿出来看,又画了几幅。我把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单词”和西方抽象画的“单词”混合了起来。中国画第一用线,然后有皴,擦,点,染。我用了线,但没有用它画成中国画里的形。我用了皴,擦,但没有把它放在传统中国画放置的位置,与形脱离,使它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因素。传统山水画中,用线勾山形,再用皴,擦,描绘山的阴影。我也用了点,但是我没有按传统的方式,把它点成苔点或树叶,我把它当作独立的点来用。结果是:这些画不完全是山水画,也不完全是抽象画,它介於两者中间。
二零零八年春,在杭州林海钟教授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他收藏的王维《辋川图》的拓片和沈周的一幅山水真跡。就在沈周的画轴在我手中打开一尺不到时,我已经浑身发热,额头湿润!看到古代大师真跡是这样的感受!近六百年前的沈周活在他的画里!二零零六年的明白,二零零八年才真的知道,如此直接的身体“体悟”。
二零零九年四月将《辋川图》拓片的照片资料带到美国,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围绕它工作。一个月后五月七日与我的好友有一次谈话:
王:过去有很多次被客观环境影响的“变”、“动”,在美国住久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现在看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都觉得是可以相通的。目前明确的想法倒是要在古人和自然中间遊戏。这两端之间有很大的空间。比方说,看一个风景不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可以飞起来看,钻进水里看……
居:太好了,这样绘画才会有新天地。一幅画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视角、距离切入,传统山水画多少有这样的特质:可走进,可观看,可漫步,可住息。你的想法更多面,在並置交错当中会产生许多的趣味和张力。西班牙的格列柯(El Greco)的宗教画就给我这个感觉,他的空间处理和切入的视角与山水画有可模拟之处。
王:我想要比他的东西更强烈些,我要很突兀的感觉,但还不知该怎么做。我想把美国的大山大水加上王维的《辋川图》,再加上我现在的这些想法,一定会做出很怪異的图画。
居:不会怪異,会很好。但是你少了一个东西,你与山水的关係。
王:我人是走进去的。
居:我的意思是,你跟自然必须有一个关係,不单纯是一个画家与所画对象的美学关係。《辋川图》是王维辋川别业居住徜游的许多驻站:鹿柴、木兰柴、竹里馆等,他非常熟悉的场景。选景时,根据山势水洼,有他的想法。
王:我不会随他,做起来应该是笔笔生发的。现在我只是隐约感受到做的方向,做的结果我无法知道。
居:所以要开始遊山玩水!这个关係不能只是临习想象,一定要亲身经历,应该从你熟悉喜欢的环境开始,比方葡萄酒厂。
王:就是那些葡萄园,二零零五年时把我从要生大病的感觉中带出来。
居:很有道理!这就是它的韵律,整个山坡的起伏,气流的走势,一排排葡萄藤整齐的线条,还有向阳背阳的光影变化,特别的舒畅,说句俗烂的话,像是大地的乐章,麦浪也是一样……
王:大片的玉米地,高粱地也是。什么东西大了马上不一样了!
居:还有大海、高山、瀑布……
王:还没有做,想一想就觉得很好,一定要画瀑布,我对俄勒冈州的瀑布太有感受了。我从没有真正去画山水,好的山水画一定是画家本人与所画自然的极度和谐。他首先是这一点做到了,然后才谈得到绘画语言的推敲。他不是从“随类赋彩”等等枝微末节上进入的。第一点总是“气韵生动”。是一个人生命力中精神与自然的融合。艺术语言的推敲是站在这个平台上的。
居:光谈技法没意义,光谈人格也没意义,因为没有艺术语言也没有办法创作。
王:对啊,年轻时我们爱从单一的角度去看。现在我明白的是多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还得有条件去观察自然,与自然相处,才有可能。
 
《山水画对谈 一:从 秋山问道图 觅径》
——admin
评论地点:王公懿工作室

联系方式:Wanggongyi@163.com 16190526@qq.com